目前,举国上下提倡文化自信,华夏传统文化渐有复兴之势,本是好事。可惜,有些不学无术之辈,打着红旗反红旗,扛着“国学”牌匾,四处招摇撞骗。更有甚者,居然钻到大学校园开办所谓“女德”讲座,尽弃精华,专讲糟粕,毁人不倦,其心可诛。

女德绝不是骗子口中宣扬的“三从四德”。


(资料图)

传统文化中的“女德”究竟是什么呢?女德本指妇女应具备的品德。载于史书《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女德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做一个好母亲”。

古云: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之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大学》亦云: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这里面包含三层意思: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有德行的女子安稳地居于家中屋檐之下。家如此,国亦如此。周王室的兴盛,就与三位先后承袭的王后太姜、太妊、太姒有直接的关系。太姜太妊太姒合称,成为后世女德的垂范。

太姜:古公亶父(姬亶)之妻、季历(王季)之母、周文王姬昌的祖母。太姜“贞顺”,是亶父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太妊:季历(王季)之妻,周文王姬昌之母。太妊“端良”,是最早注重胎教的先行者。

太姒: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太姒“仁慈”,人称“文母”,文王主外,文母主内。

周代的兴盛,源于三位好母亲,其中最贤惠得就是太姒,对后世影响最大,形成了传统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一般模式。

但我们必须说,这种性别分工是基于社会分工的合理安排。

做一个好母亲,是传统女德的核心。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传统女德的效果,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得到了最正面的回馈。

周礼中,对女子教育极为重视,做了很多制度化的安排。

通过对周礼的研读,我们知道,在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阶段,男女差别不大。

十岁之后,男女分开教育,对女子的成长,有一套量身定制的严密教育体系。

周礼中的女德教育,在当时的社会分工条件下,其实十分高明。

仅举两例,孔子和孟子两位文化巨人,都是少而失父的孤儿,他们人生最关键的阶段,都是在母亲的抚育下成长。

周礼中的女德教育,成就了两位伟大的母亲,孔母和孟母又养育了两位伟大的文化巨人。

所以,在此非常有必要为孔子一言澄清辩诬。在《论语》中,所有的“女”字都是“汝”的通假字,表示“你”的意思,孔子此言,其实是与弟子们说一句玩笑话。

先秦女德教育,基于社会分工合理安排,符合华夏人本主义传统,其内在核心精神历久弥新,时间愈长,愈展现出非凡的生命力。

如需观看视频版,请点击:

女德(一)先秦思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