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我们既不能忘记残疾朋友,又应该努力走出残疾人的小圈子,怀着博大的爱心,自由自在地走进全世界。这是克服残疾、超越局限的最要紧的一步。”这是1993年史铁生写给盲童朋友的一封信的内容,而这封信的手稿复制品目前正在南京先锋书店展出。

6月16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在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举行“盲文书写工具展”专题讲座及《中国特殊教育知行录》新书分享会系列活动。现场,一批盲文书写工具同步进行展览,包括史铁生手稿复制品、盲文打字机、盲文写字笔、盲文写字板等实物。


(相关资料图)

视障群体的需求首先要被看见,才能得到更多的满足

“在流行的怀旧款汽水‘北冰洋’瓶身下方有两处盲文标示,一处是品牌名‘北冰洋’,另一处意为‘如有破损,小心划伤’。”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现代特殊教育》(高教版)编辑部主任李泽慧教授介绍,汽水二氧化碳充足,铁质瓶盖压得紧,汽水开盖后对瓶口造成豁口,视障者往往容易受伤。自2011年北冰洋重新上市后,新包装上面都印有盲文,这处人性化的小细节获得了很多视障者的肯定,也有一些视障者表示,“如果能够标记保质期就更好了”。

盲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李泽慧介绍,实际上,在一些人们经常接触、使用的物品,如电梯按键、公交站牌、化妆品及药品包装盒、汽水或酒类瓶身以及现行人民币上,这些不规则分布的“凸点”就是盲文。

然而,视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常常是明眼人难以想象的。对于明眼人来说,喝药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但对于视障者来说,却非常困难。他们需要通过摸索药盒或者药品的形状来分别药品,而且一旦药品摆放位置出现混乱,则可能导致记忆出现错乱。目前,部分药品仍然没有盲文标志,对于视障群体来说十分不便。

视障人士在尝试摸出药盒上的盲文

因此,视障群体的需求首先需要被看见,才有可能在更多日常生活得到应用。李泽慧说,了解盲文,是为了更深入感受视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学了盲文之后,不仅会更了解盲人,而且会让你的观察能力变得更加敏锐。平时,我们通常习惯于用眼睛看世界,接触盲文之后,你会不自觉地尝试着用手去触摸,用脚去感知,用鼻子去闻,还会感受到风的俯吹、雨的滴答落下等等。”李泽慧说。

了解盲文及其书写工具,释放更多善意

为什么要向社会大众普及盲文及其书写知识?李泽慧告诉记者,这是为了向视障群体传递更多的善意,“目前许多公共建筑物内,随处可见盲文,但并不十分明显,导致有些视障人士不能及时感知到盲文的存在。希望更多人在了解盲文之后,在生活中遇到有需求的视障人士时,可以为他们引导到有盲文的位置,为视障人士释放出更多善意。”

盲文及盲文书写工具,是残障人士“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亦是我们“见”众生的一扇窗口。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与先锋书店合作举办的“看·见”——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盲文书写工具展,通过展示一批馆藏盲文书写工具,为公众解读特教实物背后的故事,展示社会进步给残障人士生活带来的便利,增进公众对残障人士的了解,后期该系列展品将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合作展出。

“现在我手上拿的绿色东西就叫做盲字板,有点像人们过去纳鞋底的时候,从一边扎进去,另外一边就凸起来的原理。”现场,李泽慧为大家展示了盲字板的原理。在盲字板上,密密麻麻小空格,称之为方,对应方的有6个凹下去的小点,叫点字母。书写盲文时将盲文纸夹在盖板底板之间,用盲文写字笔在盲文纸上戳出凹陷的点。

将盲文纸反过来可以看到凸起的点,凸起点组成的点阵即是盲文。“当我们将其跟纸粘在一起的时候,拿锥形笔从每一个方的每一个点扎下去的时候,我从这边扎下去是凹进去的,从另外一面看时,它就变成了凸起来的。所以当用盲字板书写时,有一个原理叫做正摸反写。”

同时,现场还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盲文打字机。李泽慧介绍,盲文打字机是一种书写点字的设备,外形似普通打字机,键盘上仅有一行水平排列的7个键。其优点是:速度快,省时省力。打出的点字由下向上凸出,与摸读方向相同,易于校对、改正错字。盲人朋友凭借盲字,从使用盲文写字板到使用盲文打字机,与明眼人一样实现了识字读书的梦想,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文明的力量,这是教育的奇迹。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筹建以来,我们通过各种各样方式,与时间赛跑,与感动同行,抢救式征集了大量珍贵实物。”李泽慧说,透过这些实物,我们可以清晰而准确地看到实物背后的他们身上发生的事,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一代一代人的事——事物、事情、事实、事迹,可触可摸、可见可闻。

近十年来,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收藏了十几种盲文打字机,其中一件于1957年生产的盲文打字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国内唯一的一件典型的国产盲文打字机。它又名马堡机,是仿造德国马堡盲校附设盲文打字机制造厂设计,其设计较为笨重,全铁铸造,坚固耐用,以橡胶皮筋作为动力,8个操作键,对应盲文符六点的6个按键,另有一个空格键、一个退格键,打字时每行打到预设的地方时铃声会提示换行。

这场展览的背后,还凝结着李泽慧等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特殊情怀和祈盼。她说,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世界上还有盲文这种文字形式,打破既有偏见,也希望更多视障人士通过学习盲文书写,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自由表达尽情用文字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才华。

为中国特殊教育开一间特别的“古董铺子”

现场,同步举行了《中国特殊教育知行录》新书分享会,作者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进行了新书分享。书中讲述了12位特教先贤,记述了52件特教文物,表达了几十篇的特教感悟。朱自清曾比喻南京,“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作为南京人的马建强,更像是为中国的特殊教育提供了一份特别的“古董铺子”。

一本小书,对于中国的特殊教育而言,可谓一叶知秋。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杨克瑞说,百年来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人与事、情与景,让人读来思绪万千、久久难忘。作者将十余年投身于特殊教育事业、遍访中国特教名家名校的点点滴滴,与其说是记录在书中,更应说是记录在读者心中,与其说是在为自己写作,倒不如说是在为中国的特殊教育写作。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陈列有一份珍贵的文物,一只越洋跨海而来到中国的美国铁皮箱,正是它见证了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烟台启喑学校的创办,这只铁皮箱正是当年学校创办人米尔斯夫人的随身行李箱。更为传奇的是,该铁皮箱又作为毕业礼物送给了来自福建的学生雷静贞女士,雷女士不辱“师”命,回家乡开创了近代福建省聋哑教育事业。再如,《南通盲哑学校暂行简章》,传至今日已经弥足珍贵,这是因为它见证了第一所由中国自己人所创办的盲哑学校,这就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盲哑学校,即如今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的前身。

一件件看似普通的文物,其承载了丰富了历史,在作者马建强的笔下“活”了起来,也在读者的心中“动”了起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编辑: 谢诗涵